|
在我30年的职业生涯中,我把客户分为两类:一类是明白自己的处境并合作的;一类是自以为聪明的。
——《看不见的客人》
前两日写了来自“知乎”的问题——《律师的苦与乐》。
有朋友提醒,“知乎”上还有一个问题——刑事案件到底有没有必要请律师。
好吧,虽然我这几年陆陆续续地写《刑案通识》系列,但仔细一想,我还真没有正面回答过——刑事案件到底有没有必要请律师。
刑事案件到底有没有必要请律师?这其实是一个烂问题——问的太大,毫无前提。逻辑的一个基本常识就是,没有前提,没有结论。到底是什么样的案件?你要请什么样的律师?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不做好这些前提设定,你能得到的,必然是“知乎”上的那种回答。看起来是回答,其实多数是广告。
今天算是专门为你完成一个命题作文吧,朋友。
生活律师
不是所有的茶叶都能成为小罐茶,也不是所有拿着证的律师都一样。
基于国内超高的羁押现状,只有律师能去和里面的人聊聊天。甚至有时候,里面的人并非需要律师来和自己说话,而是只需要律师来。因为只有律师来了,他才能被提出他的井观之地,出来遛遛。
于是,现实中就出现了一种生活律师。
但是,生活律师能有效辩护吗?基本不能。洪流律师前段时间写过一篇《生活律师甄时隐》,对生活律师这个群体有很生活的刻画。
我之所以断言生活律师不能为客户提供有效辩护,是因为人的行为都是存在路径依赖的。一旦习惯了生活律师那种“轻松化、机械化”地短平快式赚钱模式,这个人就很难重新去做又苦又累的阅卷、写材料这些基础工作了。
当然,这也提醒新入行的年轻律师。不要因为没有收入就去想着先做几年生活律师,等有经济基础了再去做真正的辩护。短平快地赚钱模式是会上瘾的。你习惯了时不时就拿到几千或上万的费用,虽然不高,但是看起来稳定,一时间一长,再让你半年甚至几年的时间投入到某个案件中,你的心态可能就难以适应了。人的行为和思路,都会固化。实在等米下锅的,也要为自己设定一个时间限制,一年,最多两年,你就要豁出去尝试一下真正的辩护。时间再长,你就真的很难改变了。
对于这些生活律师。如果你问——刑事案件到底有没有必要请律师?这样的问题就毫无疑问。如果您是期待生活律师为您提供有效辩护,那么答案一定是没必要请。反之,如果你请律师只是想陪里面的人聊聊天,当然就有必要请。
小罐茶律师
还有一种律师,我叫他们“小罐茶律师”,名头大,收费高,平时经常四处讲课。我在《你不仅不了解刑事案件,你连怎么咨询都不知道》中提到过这类律师:
- 一些大老板们在商业上似乎很成功,每天高朋满座,政商游走,似乎很懂“规矩”。其实,这些大老板往往都是靠着红头文件长起来的,他们自然也只能听懂嘴上全是政治分析的老炮。无论你的庭上技术有多出众,但我可以百分之百地保证,老板们听不懂,也不觉得好。反之,即便你什么案卷都不用看,张嘴就来“保护民营经济”“不能拔高”“实事求是”“为地方经济做了多少贡献”“这是经济创新,办案机关要理解”“”本案就是刑事手段干预民事纠纷”……真的不用看卷,老板们还拍着大腿地感激,说的太好了,说到我心坎里去了,就请这样的律师了。
我写过一篇《企业家刑事风险》的文章,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很多老板最后被抓,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听了某些大律师、大学者的话,觉得自己没事。等这些大老板想明白的时候,可能人已经在看守所里面了。我们还处在扁鹊见蔡桓公的时代。所以,信我一句话,遇到刑事案件,别找律师咨询。不然,你咨询也是白咨询。你听到的咨询,九成是安慰剂。
我个人的意见是,刑事案件,绝对不要请小罐茶律师,基本没用。从辩护角度讲,这些小罐茶律师忙着高朋满座、四处讲课,你花出去小罐茶的价钱,能不能得到大碗茶的口感,不一定。从心理安慰角度看,小罐茶律师也没时间隔三岔五地去会见,还不如生活律师能陪人聊天。
我在某省办一个案子,听到一个笑话。说某人花大价钱请了一个小罐茶律师,开庭前神龙见首不见尾,都是助理在会见,开庭时说点法律原则,证据上基本不下功夫。最后办案机关都拿这个事情跟其他案件的嫌疑人开玩笑,你家有钱去找北京大律师啊,谁谁谁就是你们的样子。
不过,现实的讽刺就是,虽然小罐茶律师在99%的情况下,都没什么用。但在99%的情况下,嫌疑人或家属想到的第一选择还是小罐茶律师。剩下那1%,是没钱,不敢想。
什么样的消费群体决定什么样的市场。就像我们虽然有茶文化,但真正会品茶的不多。我们虽然天天看律政片,但真正明白法庭游戏规则的,也不多。
有用的律师
今天看到王飞律师写了一篇《我们该如何律师》,里面提到(文章写的很好,但微信平台不允许全文引用,建议各位去看看全文):
- 原审的辩护人迟夙生律师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取证工作,她们当年对证人所做的笔录在我们的一一核实下,逐渐得到了印证。也正是由于她们当年扎实的工作,使得这起重大杀人案,无一人被判处死刑(包括死缓),甚至在长达十年的审理过程中司法机关一度想以实报实销来消化这起案件,但最终以当事人坚持无罪而谈判失败。虽然最终在维稳压力之下仍然以有罪定谳,但终究能够使当事人活着坚持申诉直到今天。而我前几天接触的另一起相似的案子,也是一起明显的刑讯逼供导致的假案,却因为当年辩护律师的不够坚持甚至懈怠而导致一名当事人被判处并执行死刑,最终成为冤死鬼。据了解,这位知名的辩护律师还是某重点大学的教授。两案对比,不仅让我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该如何做律师?迟律师和这位教授律师都是知名律师,案件也所处同一个时代,遇到的情况也类似,一个保住了性命,而另一个成了刀下冤魂。一个冒着被抓的风险对刑讯逼供问题进行了扎实的调查,而另一个根本未对刑讯逼供问题进行任何实质性调查。
无论是王飞律师,还是刊发这片文章的程广鑫律师,或者是王飞的好基友张进华律师,以及被大家熟悉的徐昕、周泽、斯伟江、朱明勇、王兴、张磊、李长青、屈振红、燕薪、李仲伟、刘征、任星辉等等律师,每年都有大量的无罪案例。
即便没有拿到无罪结果的案件,当事人和家属也都对这些律师表达了充分的尊重和感谢。
此时,如果你针对这样的律师问我,刑事案件有必要请律师吗?我的回答当然是,有必要。虽然请他们不一定能赢,但他们不能赢,别人也赢不了。
我曾经在很多地方说过,我不太认同把律师比喻为医生。在我看来,医生发现问题后,可以去解决问题。我们律师最多是医疗器械,如果说有用的律师是最先进的医疗器械,能发现别人无法发现的问题,但最终能不能解决问题,不一定。片子拍的再好,遇到一个装睡的医生,也可能没辙。
最后说说我
王兴曾经给我下过一个经典评语——金宏伟最擅长的就是先夸夸别人,然后把自己放到“别人”的行列。
原话是这样吗?记不清了,也可能是金宏伟最擅长的就是能特别自然而然的从夸别人过渡到夸自己。
哈。我要夸自己了。
我是什么样的律师呢?
我是那种你来咨询,我会对你说,你连怎么咨询都不懂的律师。
我是那种你来和我谈法律,我会对你说,不是识字就等于懂法的律师。
我是那种你来和我说无罪,我会对你说,里面的人基本扛不住的律师。
我是那种你来和我谈羁押期限,我会对你说,三五年没一审判决的案子我也做了好几个了的律师。
我是那种你来和我谈诉讼方案,我会对你说,你还没能力和我谈诉讼方案的律师。
但我并不缺案子。你说为什么?
最后再建议您看看我写的《刑案通识》系列(文章标题下就是链接)。如果里面的文章都能看懂,可能您就会觉得请律师还是有一点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