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本案情】
核酸检测是通过查找人体的呼吸道标本、血液或粪便中是否存在外来入侵的病毒的核酸,以确定是否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一种方法。据报道,截至2021年末,中国全国共有11937家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服务,总检测能力达到4168万份/天。
在这些提供核酸机构的服务主体中,由于医院检测能力的不足,目前大部分核酸检测、出具核酸检测报告的工作是由商业核酸检测机构承担。然而,核酸检测机构存在出具错误核酸检测报告,从而导致疫情防控工作出现出具虚假的核酸检测结果报告、待转运者健康码显示阴性等问题的情况。今年以来,已有多地多家核酸检测机构被立案侦查、通报或处罚。
【律师解读】
核酸检测机构对出具错误的核酸检测结果、对转运人员的健康码显示阴性等情况,当然要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具体到刑法上的责任,我们可以从妨害传染病防治罪来考虑。
1. 实施妨害传染病防治的行为
刑法规定,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有拒绝执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预防、控制措施的情形,引起甲类传染病以及依法确定采取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的传染病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属于妨害传染病防治的行为。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虽然新型冠状肺炎经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将新冠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但是国家卫健委公告同时规定,对于新型冠状肺炎疫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核酸检测机构“造假”的行为,对于新型冠状肺炎而言,会造成其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病毒携带者无法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管控,由此导致新型冠状肺炎疫情进一步扩散到社会面。尤其是在病毒变种至奥密克戎,传染性的增强叠加核酸机构的“造假”,存在导致极高的病毒传播危险,可能会引起新型冠状肺炎广泛传播。
2. 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关系
投放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以前述方法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则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犯过失投放危险物质罪或者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从行为上来看,核酸检测机构对检测报告“造假”,实际上是允许阳性的病毒携带者在社会层面继续传播,可以认定为危险方法。与此类似,刻意隐瞒患者接触史、疫情高发区旅居史者,主动传播者,均可以认定为本罪的危险方法。从刑罚上来看,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处罚相对而言较轻,犯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则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总结】
核酸检测机构“造假”,会直接影响到疫情防控工作的正确开展,也可能间接造成提供相关核酸样本的公民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希望有关机关可以介入调查,对“造假”的核酸机构进行严厉打击。 |
|